青马谈(一):“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 一名当代青年的感触-米乐平台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团活动

青马谈(一):“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 一名当代青年的感触-米乐平台

发布日期:2017-10-14    作者:     来源:    

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不仅是一次主题学习活动,更是一场触摸那段历史的心灵之旅。今天把这本书读完,我心中留下了久久不能散去的感动与震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七年的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信心。”

从1969年1月到1975年9月间,整整七年,习近平从16岁长到22岁。正常说来,这正是一个人从高中到大学最为美好的青春时光,但年轻的习近平没能感受到校园的美好与无忧无虑。相反,他将自己彻底地托付给了黄土高坡以及那里的淳朴乡亲。就在别的孩子拼命学习努力奋斗试图利用这七年挣脱农村束缚的时候,他却在中国最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扎下了根,并且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采访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当知青时的见证者,以采访实录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习近平在那段时光中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受访者的话令人心头为之一颤:原来,我们的总书记还经历过这些……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值得信赖和尊敬的领袖。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在北大讲话时曾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词来勉励、要求青年。读罢全书,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可谓完美而深刻地诠释了这八个字。

勤学。《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曾提到习近平的书多,他热爱读书,沉迷于读书,有“书瘾”。那看着不大却差点压坏迎接村民的箱子里装的是书,桌上、炕上、知青窑洞里四周散落的是书;习近平与知青们讨论的是书,村民们聚在习近平的窑洞中聚精会神听他讲的,还是书。就是这样爱读书、勤学习的习惯为他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修德。“近平年轻,公道正派”“近平是个好后生,近平讲话实在,特别有意思。他这个人,在性格上说,待人很随和,亲和力很强”。这是村民们对习近平的评价。可见,习近平人如其名,平易近人,公平公正。这恰是个人良好品德的表现,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品德的要求。良好家风的熏陶,淳朴陕北农民的无私照料,个人的自我修养与严格要求……都是习近平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原因。

明辨。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雷平生回忆说习近平曾讲过,在文革最激烈的时期,他的两位老师曾嘱咐他要相信党,要守纪律,不要对老师做不恰当事。二是当年批斗之风盛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批斗村里的地主富农成了一件躲不过去的事。但无论是在习近平搞社教时还是在他干村支书后,都没有去批斗过任何人,因为他认为那些被批斗者并没有错,他们也是被家庭成分所累。

笃实。为了解决乡亲们的喝水问题,他还带领乡亲们打了一口井;为了增加粮食产量,他带领村民们打坝地、为村民打制修理农具;除此之外,他还为村里办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知青时的习近平用他的实干一点点地改变着梁家河村,今天的习近平用他的笃实改变着中国!

我们也要像校风说的那样——“崇实求新”,不好高骛远,不夸夸其谈,用行动说话。

读罢《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合上书。封面上那张背着双肩包,揣着一只手正在微笑的少年的图片摄于1972年,当时的他19岁。19岁,此时的我也正19岁!时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的那般遥远,相同的年龄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处于相同的人生阶段——青年时期!

不由想起他的一句话:“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是的,中国命运把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未来的中国历史,由我们创造!

2017年10月14日

(图文/郭胜豪 编辑/赵宸 审稿/董沐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