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13日,由江苏省中特中心扬州大学基地、国际价值学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主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文明的对话” 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第三届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高峰论坛在扬州大学召开。研讨会由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院长佘远福主持,党委书记姚冠新教授、国际价值学会副主席沈青松教授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韶兴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王国龙应邀参加会议。
王韶兴教授在大会做了题为“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指向”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人类社会发展一般原理、社会主义发展基本原则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开展的,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的政治过程。它包括历史经历、实践探索、目标追求三种不同的时态。中国道路既是发展目标与发展手段的统一,也是价值指向与制度安排的统一。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道路实质上是中国人在历史准备的若干可供选择的道路面前找到的一条能够更好实现“人的解放之路”、“民主发展之路”、“人民当家作主之路”。中国道路的前进目标是建立合格的社会主义;价值功能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而能够为具体民族国家的民主发展提供最大现实性的道路才是好的道路,这是中国道路的本质属性和最高旨归。
王韶兴还阐述了中国道路的政治保障和能力支持,认为民主既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价值指向,是形成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也是领导中国道路的合法性之所在,是走好中国道路的根本保障之所在。在政党政治就是民主政治的理论前提下,政党政治内容说到底是民主政治内容,政党政治关系实质上是民主政治关系;政党政治能力本质上是民主政治能力。唯有不断形成民主学习、民主创新与民主服务的良性互动,才能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好中国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和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持。
王国龙在分论坛围绕着“仁”和“爱”进行了英文发言。他在发言中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仁”体现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非自身内在的关系。它有别于西方学者所理解的单纯的“love”,而且还包括友善相待以及友好相处。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多元文明对话具有积极地意义。他在发言最后表明中华民族是友好的民族,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希望与各国一道,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在多元文明并存的国际形势下举办的全球规模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对于推进全球多元文明的沟通和对话具有积极意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美国、荷兰、罗马尼亚、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南非等国家60余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道路”“文明共同体与文明对话”“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验”“变革世界与中国道路”“全球治理与中国方案”等多项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上中外学者讨论激烈,多种文明交互对话,思想荟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